為什么眼科醫生不做近視手術?
在近視率居高不下的當下,近視手術成為許多人擺脫眼鏡束縛的選擇。但細心的人發現:部分眼科醫生明明戴著眼鏡,卻遲遲不做手術。
為什么眼科醫生不做近視手術?這究竟是行業?"內幕",還是大眾認知偏差?
并非所有眼科醫生都不做近視手術
其實,“眼科醫生不做近視手術”是典型的認知偏差。心理學中的視網膜效應很好地解釋了這一現象——人們會格外關注周圍有相同特征、狀態的人或事物,而自動忽略那些不相關的部分。
也就是說,近視的人前往眼科,天然會更關注戴眼鏡的醫生。
假設一個眼科科室有20位醫護人員,要是看到3個戴眼鏡的,就容易質疑手術的可靠性,卻忽略了剩下17人里,可能有7人做過手術。
事實上,眼科醫生做近視手術的比例并不低,小編身邊就有不少醫生同事做了近視手術。不少眼科醫生及其家屬、子女都接受過近視手術,只是從外表看不出來。
為什么有些醫生不做近視手術?
可能有人要問了,那為什么有些醫生就是不做近視手術呢?
不符合手術條件
做近視手術對個人的眼部條件是有要求的。一般來說,專業眼科醫療機構會通過20多項詳細的術前檢查,確認角膜厚度、眼壓、眼底健康等是否適合做手術。例如:
角膜過薄:激光手術需切削角膜,厚度不足者無法進行。
禁忌證:圓錐角膜或有圓錐角膜傾向者等,無法做近視手術。
全身疾病影響:糖尿病、自身免疫病等患者需謹慎評估。
部分戴眼鏡的醫生,因為眼部甚至是全身的情況不符合手術標準,無法進行近視手術。
個人沒有意愿
部分醫生個人主觀意愿上并沒有特別強烈的摘鏡意愿,覺得戴鏡對自身的影響不大,因此沒有進行近視手術。畢竟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有人喜歡不戴眼鏡的自在輕松,也有人覺得戴上眼鏡更有學術氣質,都是個人選擇的問題。
想做近視手術,你該怎么做?
做好術前檢查
在專業的眼科醫療機構,醫生會為近視患者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20余項術前檢查,從眼部檢查數據和個人用眼習慣等多方面來判斷近視患者是否可以做近視手術,適合哪種近視手術。
選擇合適術式
近視手術沒有“zui好”,只有“合適”。無論是半飛秒、全飛秒還是ICL晶體植入術,都有其優勢和適合人群,沒必要執著于某一術式,根據自身眼部條件和用眼需求,與醫生充分溝通,制定個性化手術方案,才是明智選擇。
重視術后護理
術后要嚴格遵醫囑用藥,注意用眼衛生,術后1個月內不要畫眼妝,3個月內不要戴美瞳,半年內不能游泳,一年內不能潛水。近視手術后一年內要進行6次復查,分別是術后1天、1周、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從而確認眼睛的恢復情況,千萬別偷懶!專業眼科醫療機構支持全球異地復查,不用擔心求學、工作、旅游耽誤復查。
近視手術是因人而異的醫療選擇,眼科醫生是否摘鏡同樣取決于自身條件與需求。有人因眼部狀況不符或年齡限制無法手術,有人則因主觀意愿選擇戴鏡。若你有摘鏡打算,重點應放在自身術前檢查、選擇正規眼科醫療機構上,讓科學與理性為清晰視界護航。
終審:李青霞、彭夢婷